出口增幅背后有哪些訊息?--解讀5月我國進出口數據
發布時間:2021-06-09
核心提示:海關數據顯示,今年前5個月,我國進出口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。5月當月,進出口增幅“冷熱不一”---進口增幅增加,而出口增幅減少。以上數據透露出我國外貿運行的哪些訊息?
新華財經北京6月7日電(丁雅雯、胡潔菲、胡辰)海關數據顯示,今年前5個月,我國進出口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。5月當月,進出口增幅“冷熱不一”--進口增幅增加,而出口增幅減少。以上數據透露出我國外貿運行的哪些訊息?
專家指出,5月出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,受原材料價格上漲、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,外貿企業接單意愿下降,而不是海外供需變化所致。而進口增幅上漲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、內需走強等因素“共振”的結果。展望后市,預計進出口有望保持高速增長態勢。
多因素致5月出口增速下行
數據顯示,今年前5個月,我國進出口總值2.27萬億美元,同比增長38.1%;其中,出口1.24萬億美元,增長40.2%;進口1.03萬億美元,增長35.6%。
5月當月,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37.4%;其中,出口增長27.9%,增速較4月下降4.4個百分點;進口增長51.1%,增速較4月上漲8個百分點。
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指出,5月出口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小型企業生產及接單意愿下降,而并非海外供需變化所致。
“當前,海外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PMI均位于高景氣區間,由此可見5月出口對應的海外基本面并不差。5月,我國制造業小型企業PMI為48.8%,并且,小型企業多項核心指標跌至榮枯線之下;與此同時,小型企業的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創2013年7月有數據記錄以來新高。綜合以上指標,出口增速下行的原因很可能是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,降低小型企業的盈利空間,進而降低出口產業鏈上小型企業的生產以及接單意愿所致。”鄭后成說。
上海某機電企業負責人說,匯率波動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已成為企業新增訂單減少的主要原因。“加上國際貨運受阻,很多企業年初的訂單還沒有消化掉,國外客戶也因此暫緩下單。從我們自身感受來看,海外產能的恢復和需求的增減并不是影響出口的主要原因。”
進口增幅上升折射內需走強
數據顯示,5月當月,我國進口增長51.1%,增速較4月上漲8個百分點。專家指出,5月進口增速上漲是內需走強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、匯率上漲等因素“共振”的結果。
鄭后成說,5月PMI進口指數為50.9%,為今年以來的次高點,連續3個月位于榮枯線之上,顯示我國內需并不差。
在價格方面,數據顯示,今年前5個月,鐵礦砂進口均價為每噸1032.8元,上漲62.7%;原油進口均價為每噸2809.2元,上漲9.1%;大豆進口均價為每噸3290.7元,上漲18.7%;初級形狀的塑料進口均價為每噸1.1萬元,上漲21.6%;成品油進口均價為每噸3721.9元,上漲22.1%;鋼材進口均價為每噸7731.8元,上漲9.8%。
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常冉認為,一方面,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走強,擴大和提高了國內的進口需求和購買力;另一方面,隨著全球經濟和貿易環境的改善,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揚助推進口金額提升。我國進口增速有望進一步提升。
我國出口有望持續高增長
專家指出,從出口結構看,我國和美歐為互補關系,和新興經濟體偏向競爭關系。當前新興經濟體由于疫情“反撲”,產能何時恢復存在不確定性。我國的“出口替代”效應有望持續,預計我國出口有望保持高速增長。
雖然一季度新興經濟體經濟活動有所恢復,但從4月開始,部分國家疫情再度“反撲”,生產何時恢復正常存在不確定性。常冉說,一方面,歐美主要國家的經濟刺激手段發揮作用,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活動延續高景氣;另一方面,由于印度、巴西、尼泊爾等地疫情處于嚴重爆發期,海外各國目前仍處于疫情控制期,我國“出口替代”效應有望持續。預計二季度出口依然動力充足。
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說,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與房地產投資將顯著提振需求,預計這部分需求的上行有望維持 1-2 個季度。此外,歐洲等國目前雖處于封鎖狀態,但需求仍足,因此即使經濟復蘇可能落后于美國,仍有望在今年下半年以后逐步復蘇,接力拉動中國的外需。
鐘正生說,新興經濟體由于新冠疫苗接種落后,預計在今年三季度以后經濟活動才能逐步恢復。這意味著在今年大部分時間里,中國出口面臨的競爭相對較小。
來源:新華財經